說實話,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個人是比較悲觀的。作為80后獨生子女的家長,我與我的許多同齡人一樣,對將來如何養(yǎng)老有著深深的憂慮。21世紀的中國,已進入一個幾乎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將成為長期影響我國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成為本世紀我國始終面臨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社會問題。關注這一話題,也緣于對個人、相當大的一個群體乃至國家未來前景的這種憂慮。但對學者潘屹的訪談,特別是聽她談對中國特有文化、體制、組織結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的優(yōu)勢以及“積極的老齡化”、“文化養(yǎng)老”的理念,談外國學者在中國看到老人們在一起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的街景后的感動與感慨,我的感覺是:“噢,原來還可以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
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活動的街景,國人早已司空見慣。我每天上下班時,都會在小區(qū)里看到這樣的情景:退休老人們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打牌,有的在一起邊散步邊聊天,有的在小花園里帶孫子、孫女玩;清晨的時候,練劍的、打太極拳的、跳舞的、散步的老人就更多。不少退休老人還在社區(qū)開辦的各種班里學繪畫、攝影、書法……我的母親,已經80多歲,還經常出去跟她原來單位的幾個好姐妹聚會一下,聊聊天、吃頓飯,或帶點好吃的讓大家分享。我的妹夫,工作再忙,周末也要抽空到他老爸老媽家給他們做頓飯,聊聊天,哄他們開心。老年人的這種自發(fā)活動,小輩人對長輩的這種孝敬、孝順,在我們看來太正常了,但有多少人知道或者想到,這其實就是一種“積極的老齡化”,就是在為應對老齡化問題做貢獻。因為,這種行為、這樣的做法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快樂,因而也有利于“將高齡失能失智者需要長期護理的階段縮短到最短”,這無疑是在“以積極的方式把(養(yǎng)老)經費降到最低”。
中國是個未富先老的國家,這一點許多國人都認識到了,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制度與組織結構也有許多尚待發(fā)掘的“富礦”,卻被太多國人忽略了,或因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不知其價值所在,或因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以為外國的什么都好。
司空見慣的確很容易讓人熟視無睹。十幾年前,我曾接待過一位意大利朋友。他帶著女兒到我家做客。女孩是搞陶瓷藝術的,問我有沒有具有中國特色圖案的包裝紙。我隨便從柜子里拿出了幾張包裝紙、幾個包裝袋,她看后非常喜歡,說太漂亮了??此@么喜歡,我也仔細欣賞了一下,發(fā)覺的確很好看,其中有個食品包裝袋的圖案設計,是用中國傳統(tǒng)的宮廷畫手法表現的人物與畫面,很有藝術感。當時我曾感慨,我們太容易忽略自己傳統(tǒng)的東西和身邊美好的事物。他人的目光、看法往往會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以及自己所熟悉的東西的價值。
其實,不僅僅是人口老齡化問題,對于我國在發(fā)展變革中遇到的許多情況與問題,我們都應多角度地看待,既要正視問題的存在,承認自身的缺陷與不足,也要看到、發(fā)掘、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與潛能,同時注意學習、借鑒他人好的經驗及做法,揚長避短,取長補短。這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智慧、一種態(tài)度。國人并不缺少智慧,缺少的往往是多維的視角、長遠的眼光和認真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