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
每日時評:“關愛好人”就是關愛社會良善
http://m.qlkzxdg.cn 2012-09-03 來源:河北公務員考試網(wǎng)
“以德報德”、“好人好報”的觀念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中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它既是知恩圖報的道德認同,也是人際交往的心理激勵和美好祈愿。與此同時,“做好事不留名”,“行善不圖報”也是自古至今多少代人自覺尊崇和追求的美德。
然而,隨著時代發(fā)展,價值觀的多元以及轉型社會的現(xiàn)實擠壓,使得一些良風善俗受到嚴峻挑戰(zhàn)。行善可能面臨“扶不起”的風險,勇士救了他人自己卻可能遭遇肌體重創(chuàng)和付不起沉重醫(yī)藥費的困窘, “好人”經(jīng)年累月做好事但卻因故或意外而身陷生活泥潭……報端不時披露的“英雄流血又流淚,好人傷身又傷心”的報道更是一次次撞擊和考驗著公眾的理智和良心。
正是有感于行善和“做好人”可能面臨的風險和現(xiàn)實難題,許多有識之士多次呼吁立法保護好人和義舉。這些,或許是必要的。但是,道德的大廈不能全由法律構筑,要讓社會的良風善俗能代代傳續(xù),成為全體公眾自覺尊奉的行為準則,需要教化、倡導、立法的合力,還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保障和激勵機制。
由此而論,由省文明辦、羊城晚報和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聯(lián)手發(fā)起,以資助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和“廣東好人”為宗旨的基金的設立,對于弘揚社會正氣,展現(xiàn)傳播真善美,激發(fā)社會道德力量,無疑都有著積極意義。
“關愛好人”,讓好人有好報,它讓社會感受到了道德的溫馨魅力。行善,做好事,可以不圖回報,但是,倘若一個時時對他人樂善好施的好人身陷困境而社會充耳不聞或無能為力,我們只能說,這個社會不公平。其后果必然是對社會行善熱情的無情打擊。善,不需回報,但并不代表只是單向的給予、付出,善同樣需要反哺,需要情感、能量的激發(fā)和傳遞。當每一位不圖回報的好人遇有難處,社會及時施以援手,它必將會積聚起更強大的社會正能量。
維護社會正氣,弘揚道德風尚,需要精神的褒賞,但同樣需要包括物質(zhì)生活襄助在內(nèi)的良性互動機制和保護機制。這除了國家法律和政策層面亟須建章立制外,社會力量在構筑多層次的“護善機制”中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梢哉f,在社會救助體系不完備時,設立“關愛好人”基金,就是這方面的有益嘗試。它對于社會道德風尚的導引作用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個熱心助人的人,人們同樣會記住他的熱心。好人受冷,絕不是一個正常社會應有的姿態(tài)。關愛好人,及時救助身陷困境的好人,就是對社會良善的救助。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